一、合唱队的组建
1、编制:合唱队的人数可根据不同的条件而定,一般从三四十人到七八十人等。
2、合唱队人员需要具备的条件:
(1)嗓音较好,圆润自然。
(2)听力较好。
(3)有较宽的音域。
(4)乐感较好。
3、选拔方法:
(1)让学生自己选一首歌曲,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演唱,演唱过程中,教师可观察到他的听力、音色、乐感等方面的素质。
(2)如果觉得该生基本够条件,可进一步考察其音域,方法是:选一条发生练习曲让他唱,将练习曲依次半音向上或向下进行,以考察其音域,然后确定声部
(3)唱高音时跑调的孩子别错过,也许他们适合唱和声声部分。
(4)稍微跑调点儿,但嗓子高、活跃、性情好这样的队员也可以先留下待看。但因为听力不好而导致跑调的学生坚决不要。
4、声部的划分:主要根据儿童的音域、音色两方面来划定。
(1)高声部:凡能自然地唱出e和f的音高,且声音明亮纤细的可划为高声部。另外可以用唱低音的方法来选高声部队员。低音唱不下去,唱高音又有些吃力,但孩子的音色比较好,可把这样的孩子选为旋律声部。原因是旋律声部可以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到想要的高度。旋律声部的声音不需太强,需要的是与别人能共同和谐的和声。
(2)和声声部:选音准、节奏感好的孩子为和声声部的队员,和声声部队员耳朵一定要非常灵敏。中声部更多来自低声部,这部分队员的声音不用那么高,但声音要有融合性。
(3)低声部:凡能自然地唱出比较低的音且宽厚、丰富的,可划为低声部。也可将个别音乐素质较好,又有较宽音域的队员加强到低声部去。
5、声部的人数分配:(以三十人的合唱队为例)
(1)二声部:高声部16人,低声部14人。
(2)三声部:高声部12人,中声部8人,低声部10人。
(3)四声部:第一高声部8人,第二高声部7人,第一低声部7人,第二低声部8人。四部合唱中,第一高声部一般担任主旋律的演唱,所以,人数多一些,第二低声部为基础旋律,人数也要多于其他两声部。
二、围绕“气息、位置、微笑、打开、咬字归韵”这五点进行正规训练。
1、气息:是歌唱发声的动力,教学中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。
▲ 吸气:(简单一句话:气息在腰带周围形成气环感觉)。训练方法:第一种方法就是让孩子们身体放松很舒服地坐在椅子边上,两腿分开,两胳膊自然地放在膝盖上,这时吸气会感觉到吸的深度和力量是在腰围、后背、后腰等部位。待孩子们找到感觉之后,站起来找同样的呼吸位置。
第二种方法就是让孩子们面朝地面,向下弯腰,两臂放松自然下垂两脚略分开要站稳。这时吸入的气息很自然地吸到腰的周围,很明显的感觉后背后腰都膨胀起来。这也是唱高音用力的位置。象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,象秤砣掉下来。
第三种方法就是用“闻花”“抽泣”的方法体会气息的位置;用“蛤蟆气”锻炼肋间肌肉群;用“吓一大跳”的方法体会气息的贮存(保持)等等。
▲ 吐气:训练方法:用“下一大跳”的方法将气息保持住,然后徐徐吐出;或用“吹纸条”的方法等等。
▲ 支持点:歌唱用气时要以后腰基为支点,使气息吐出时集中均匀,并有力地支持着发出声音。
2、位置:儿童歌唱的发声,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,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,也是指导教师首先要解决的课题,歌唱发声的音响只能意会,而不能用文字来确切的描述,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,可以形象地告诉孩子们:鼻尖以上的头部是“楼上”,鼻尖以下是“楼下”,歌唱时,声音要往上向“楼上”送,感觉声音在“楼上”响。如果声音掉在口腔里,声音就在“楼下”响了,这种声音就是我们所说的“白声”。
得到“头声”的训练方法:
▲“u——a带唱”法:在同音高上先唱“u”再唱“a”。“u”字是很容易获得头声的,然后象唱“u”字那样,小心地唱出“a”音,且使“a”的音色向“u”音靠近。也就是说,使较明亮的“a”音改变为较晦暗的音色。如此,“a”音就能获得头声的效果。
▲ “哼鸣”唱法:上下牙不咬紧,舌根平放,喉头放松, 唱的时候嘴唇及鼻腔有轻微的震动感,好像声音是从鼻子上端发出的。(检验学生哼鸣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,看看孩子们嘴巴随便做动作是否不影响声音的进行。)
▲ 口含拇指法:练唱时,嘴微微张开,上下唇轻轻含着左手大拇指(注意卫生,且牙齿不能咬住大拇指),唱时上下唇不能脱离含着的大拇指。这个练习能强迫孩子们积极抬起软腭,并充分地张开喉咙来进行歌唱,能保证五个单韵母在高位置头声唱出来。
▲ “火车钻山洞”的形象比喻法:师在一张纸的正中间剪一个圆圆的洞,对同学们说,这好比是一个山洞,同学们是一列火车,我们大家要从这个山洞钻过去,然后火车渐渐远去。同学们一起发“呜”音,随着老师的手势进行练习。
3、微笑:微笑即提起笑肌,使歌唱呈积极状态,充分发挥歌唱的位置、共鸣、气息三者的统一协和作用。“微笑”可以使上腭和软腭同时提起,喉咙也自然打开,这是歌唱所需要的发声状态使声音获得高位置。可用“闭口”微笑试一下,此时的感觉正是我们歌唱时的喉咙状态。当演唱悲伤的作品时不应微笑,但里面的状态和笑肌应提起。
4、打开:“开”的含义是指头腔(含鼻咽腔)和喉头这两部分要放松地张开。如果不注意打开,在轻声练习时容易出现喉头捏紧,气息脱节,音色苍白无力的毛病。所以“打开”这一环节也很重要,它能使气息和位置有畅通的通道和回旋的余地。可用“半打哈欠”的状态来体会。也可以在自然放松状态下,用“闻花”的感觉体会快速吸气,似“惊吓” 状态张开上口盖,拉开喉咽壁,上提笑肌,微夹两腮—(以上状态一定要保持住)。用“虎”字轻声高位演唱C1。
5、咬字归韵:我们都知道每个汉字都是由字头、字腹、字尾构成的。演唱歌词的时候,需要严格按照起声—保持—收声这样的规律来练习,这样声音才能圆润和统一。要由哼鸣到母音“阿、衣、埃、欧、乌”进行训练,因为好的音色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唱好母音的字腹。张口就要唱的饱满、到位。(可以用说悄悄话的声音来念歌词,咬字的唇形在发声之前)字尾即收音、归位一定要整齐,统一。 4/4 5 5 5 5 | 5 4 3 2 1 -|| ma me mi mao mu 此条发声曲有利于训练声音的圆润、气息连贯、咬字的统一。
总之,气息、位置、微笑、打开、咬字归韵是相辅相成的,歌唱时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这四点上充分正确地体现出来,这四点的有机结合是获得童声的正确方法。
三、教学中充分运用柯尔文手势
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他是1870年由约翰·柯尔文(JohnCurwen)首创的,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,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。因为柯尔文手势训练中不需用谱子,也不需伴奏,而且动作形象生动,通过教学实践,学生无论在音准还是在和声的感觉上反映效果都十分明显。
1、手势图解
2、手势的运用:
▲ 单声部音准训练:开始训练,应有钢琴随时提示音高,注意把手势与指挥动作结合运用,即手势之前应有一个预示动作,提示吸气,然后手势应有一个“拍点”,表示发出此音。这样,学生既有准备,发音又整齐。
▲ 多声部音准的训练:多声部的统一和谐是合唱的基本要求,在练习时从二声部开始,从感觉入手,从无伴奏开始,用声部轮流进入的方法进行训练。一般情况下,左手代表一声部,右手代表二声部。这样,由易到难进行训练,合唱队的整体素质就会逐步提高,不断登上新的台阶。
四、歌曲的选择
根据“校园合唱队”这一特点进行选歌,应特别精心而又慎重地选择适合于儿童演唱的歌曲。合唱队要唱好一首质量较高的歌曲非常不容易,一旦选好,不宜随便更改,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选歌:
▲ 既有艺术价值,又有儿童情趣,演唱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歌曲。
▲ 要有时代精神 。这一点很重要,因为我们平时训练,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迎接演出,演出就会有“主题”。
▲ 选择力所能及的歌曲。过于复杂,难度大,音域过宽的歌曲不宜选择。
▲ 选择儿童歌曲要注意保证儿童歌唱技巧能够得到循序渐进地发展。
▲ 为适合舞台气氛,可选取两首情绪有所对比的歌曲。如一首欢快活泼,另一首委婉抒情。
五、指挥与伴奏
这是摆在我们校园合唱队指导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,一般情况下,我们是一人带一个队。但一位教师不可能既指挥又伴奏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可以用学生指挥或伴奏。当用学生指挥时,必须从训练新歌开始就让指挥的学生参与进来,手势必须准确,与老师平时的指导训练一致,避免指挥与歌唱各行其是。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组织。
六、合唱队员的组织:
训练一支有素质的合唱队不是一件简单、容易的事。教师们不仅要有相当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,而且还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艰辛。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让学生做到六个“学会”“三提两放”。
(1)要学会“安静” 队员们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安静。第一堂训练课不教学生去怎样发声,而是培养孩子们安静的静坐,坚决做到老师指导、讲话、讲评时不允许下面有任何的声音。
(2)要学会“服从” 训练者要绝对服从指挥者,指挥者绝对服从作曲家。不要随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来乱改编作品。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代表着他对作品的感情投资,所以不要轻易的改编,要学会去理解和服从。
(3)要学会“合作”要树立没有我,只有我们的团队意识
(4)要学会“尊重” (5)要学会“分享”
(6)要学会“倾听” 这是很重要的。要会听音高、听伴奏、听别人的声音、听从指挥者的指导。
“三提”:提眉毛、提笑肌、提小舌头,“两放”:放喉咙、放下巴